为确保实验室器皿清洗后达到无菌状态,可从清洗流程优化、消毒灭菌方法选择、后续管理三方面着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一、优化清洗流程以减少初始污染
-
严格预处理:实验结束后,尽快处理器皿。对于玻璃器皿,立即将残留物倒入指定废液缸,用大量自来水冲洗内壁,去除大部分可见残留;塑料器皿同样及时去除残留并初步冲洗;金属器皿去除残留物,对附着紧的污渍用适当溶剂浸泡软化。这样可以防止残留物干涸后更难清洗,减少微生物滋生的环境。
-
精细洗涤剂清洗:根据器皿材质选择合适的洗涤剂。玻璃和金属器皿可使用中性洗涤剂,塑料器皿选温和洗涤剂。将器皿放入含适量洗涤剂的水中浸泡10 - 15分钟,然后用软毛刷或海绵全面刷洗内外壁。刷洗时要确保洗涤剂充分接触每个角落,去除污渍和可能附着的微生物。例如,对于有刻度的玻璃量具,要仔细刷洗刻度线附近,防止微生物藏匿。
-
彻底冲洗:用大量流动的自来水冲洗器皿,将洗涤剂彻底冲洗干净。冲洗时可将器皿倒置,让水流从底部向上冲洗,保证内外壁无洗涤剂残留。对于要求高的实验,还需用纯水进行最终冲洗,纯水冲洗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以去除自来水中可能含有的杂质和微生物。
二、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
-
高温高压灭菌
-
适用器皿:适用于大多数能承受高温高压的玻璃器皿和部分金属器皿,如玻璃培养皿、不锈钢镊子等。
-
操作方法:将清洗干净的器皿放入高温高压灭菌锅中,按照设备说明书设置合适的温度(一般为121℃)和压力(0.1MPa左右),保持一定时间(通常为15 - 30分钟)。高温高压环境可以迅速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各种微生物。
-
注意事项:使用前要检查灭菌锅的性能和安全装置,确保其正常运行。灭菌结束后,要等锅内压力自然降至零后再打开锅盖,防止烫伤和器皿因突然减压而破裂。
-
化学消毒剂浸泡
-
适用器皿: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高温高压的塑料器皿和精密玻璃器皿,如塑料离心管、移液管等。
-
常用消毒剂及浓度: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75%乙醇、2%戊二醛等。75%乙醇可用于一般器皿的表面消毒;2%戊二醛对细菌、病毒和芽孢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适用于对无菌要求较高的器皿。
-
操作方法:将器皿完全浸没在消毒剂中,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确定浸泡时间。浸泡结束后,用无菌水将器皿冲洗干净,去除残留的消毒剂,防止消毒剂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
-
注意事项:化学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和刺激性,使用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如佩戴手套、口罩等。同时,要严格按照规定浓度和使用时间进行操作,避免消毒剂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消毒效果。
-
干热灭菌
-
适用器皿:适用于玻璃器皿,如培养皿、吸管等,以及一些耐热的金属器皿。
-
操作方法:将器皿放入干热灭菌箱中,设置温度为160 - 170℃,保持2小时左右。干热灭菌通过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变性、氧化而达到灭菌目的。
-
注意事项:干热灭菌过程中,器皿要排列整齐,避免相互遮挡,以保证热量均匀传递。灭菌结束后,要等灭菌箱内温度降至室温后再取出器皿,防止器皿因骤冷而破裂。
三、做好清洗和灭菌后的管理
-
及时干燥:消毒灭菌后的器皿要及时干燥,防止在潮湿环境中再次滋生微生物。玻璃器皿可倒置在干净的器皿架上自然晾干,或根据材质和耐热性用烘箱干燥;塑料器皿可自然晾干或用干净纸巾擦干;金属器皿放置在干燥通风处晾干。
-
妥善存放:干燥后的无菌器皿要存放在清洁、干燥、密闭的容器或柜子中,避免与外界环境接触。存放容器要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内部无菌状态。
-
定期检查:定期对存放的无菌器皿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污染迹象,如器皿表面出现污渍、异味等。一旦发现污染,要及时重新清洗、消毒和灭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