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操作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时,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需从操作前防护、运行中监控、操作后维护三个阶段落实,具体措施如下:
一、操作前安全防护
1. 人员防护装备
基础防护:
佩戴耐热手套(防烫伤,耐温≥100℃)、护目镜(防飞溅液滴)。
穿防酸碱围裙(防清洗剂/消毒剂腐蚀)和防滑鞋(防地面湿滑)。
特殊场景防护:
添加过氧化氢(H₂O₂)或邻苯二甲醛(OPA)消毒剂时,需在通风橱内操作,并佩戴N95口罩(防吸入挥发气体)。
清理排水过滤网时,佩戴一次性手套(防细菌污染)。
2. 设备安全检查
电气安全:
确认设备接地良好,电源线无破损(用绝缘电阻测试仪检测≥1MΩ)。
禁止在潮湿环境中插拔电源插头。
机械安全:
检查舱门密封条无裂纹,防止运行中漏液或高温蒸汽喷出。
确认喷淋臂旋转灵活,无卡滞(避免运行时异响或设备停机)。
3. 物品装载规范
禁止装载物品:
软金属(铝、铜):碱性清洗剂会导致腐蚀变色。
橡胶制品:高温干燥(>80℃)可能使橡胶老化开裂。
光学器件:碱性/酸性清洗剂会破坏镀膜(如增透膜MgF₂)。
装载要求:
精密器械(如显微镜部件)需用硅胶保护套固定,避免与金属器械碰撞。
管道类物品盘绕直径≥10cm,防止高温变形。
二、运行中安全监控
1. 实时参数监控
关键参数:
温度:消毒阶段需≥90℃(过低导致消毒失败,过高可能损坏器械)。
压力:舱内压力应保持在0.02-0.05MPa(异常时设备自动报警并暂停)。
报警处理:
漏液报警:立即按下“紧急停止”键,关闭进水阀,用吸水棉清理地面(防滑倒)。
过热报警:暂停设备,检查加热管是否干烧或温控传感器故障。
2. 禁止行为
运行中开门:
舱内高温(>50℃)或高压会导致蒸汽喷出,造成烫伤。
若需紧急开门,必须先排空舱内液体(通过设备排水阀),并等待温度降至50℃以下。
非专用耗材添加:
使用非指定清洗剂(如家用洗洁精)可能产生泡沫溢出,或腐蚀舱体。
消毒剂浓度超标(如H₂O₂>10%)可能引发爆炸风险。
三、操作后安全处理
1. 卸载物品安全
冷却时间:
消毒阶段完成后,等待舱内温度降至50℃以下再开门(避免高温蒸汽烫伤)。
生物安全:
卸载污染器械时,需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防病原体扩散)。
尖锐器械(如手术刀)需用专用容器盛放,避免刺伤。
2. 设备维护安全
每日维护:
清洁舱体时,用软布擦拭,禁止使用钢丝球(防划伤内壁涂层)。
清理排水过滤网时,需佩戴手套(防细菌污染)。
每周维护:
喷淋臂检查时,先断电再拆卸,避免触电。
密封条润滑时,使用硅基润滑脂(禁用含油脂润滑剂,可能腐蚀橡胶)。
每月维护:
循环泵检测时,需关闭设备总电源,并悬挂“维修中”警示牌。
加热元件阻值测试时,使用万用表(避免短路引发火灾)。
3. 应急处理
漏液处理:
小范围漏液:用吸水棉吸附,再用超纯水冲洗地面。
大范围漏液:启动应急排水阀,并通知维修人员。
火灾处理:
若因电气故障引发火灾,立即切断电源,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禁用水基灭火器,防触电)。
四、安全记录与追溯
操作日志:
记录每次操作的报警代码、处理措施及维修时间(便于追溯问题)。
培训记录:
操作人员需通过设备安全培训考核(包括理论考试和实操演练)。
定期演练:
每季度进行一次漏液、火灾应急演练,确保人员熟悉逃生路线和灭火器使用方法。
结论:通过操作前防护、运行中监控、操作后维护及应急处理四方面措施,可最大限度降低全自动清洗消毒机的人员伤害和设备损坏风险。所有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规程,并定期接受安全复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