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精度实验器皿因对清洁度要求极高,清洗程序较为复杂且严谨,以下从手工清洗和自动清洗设备清洗两方面为你介绍:
手工清洗程序
准备工作
防护措施:穿戴好防护手套、护目镜和实验服,防止清洗过程中化学物质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
工具与用品准备:根据器皿类型和污染情况,准备合适的刷子(如细长的试管刷、瓶刷等)、海绵、专用高精度清洗剂(针对不同污染物选择,如去除有机物用碱性高精度清洗剂,去除无机物用酸性高精度清洗剂)、量筒(准确量取清洗剂)、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干净的毛巾或无尘布等。
分类与预处理:将高精度实验器皿按照材质(如玻璃、塑料)、污染程度和用途进行分类。对于严重污染或有残留物的器皿,先进行预处理。例如,沾有大量有机物的器皿,可先用纸巾或布擦拭掉大部分残留物;有固体沉淀的器皿,可先进行浸泡,使沉淀软化。
具体清洗步骤
初步冲洗:将分类好的器皿放在水槽中,用流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初步冲洗,去除器皿表面和内部的大颗粒杂质、残留液体等。冲洗时要注意水流方向,确保器皿各个部位都能被冲洗到。对于试管,可将水流从试管口注入,让水流顺着试管内壁流下。
浸泡:根据器皿的污染情况,将器皿浸泡在含有适量专用高精度清洗剂的溶液中。浸泡时间根据污染程度而定,一般为30 - 60分钟。例如,对于沾有顽固油污的进样瓶,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浸泡过程中,可定期搅拌溶液,使清洗剂更好地与器皿表面接触。
精细刷洗:使用合适的刷子或海绵对器皿进行精细刷洗。对于玻璃器皿,如比色皿、容量瓶等,要从内壁到外壁依次刷洗,注意刷洗瓶口、瓶底等容易忽略的部位,刷洗时要用力适度,避免损坏器皿;对于带有细小管道或特殊形状的器皿,可使用细长的清洗针或专用的小刷子进行清洗。
多次冲洗与漂洗:刷洗完成后,先用流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彻底冲洗器皿,去除残留的清洗剂。冲洗时要确保水流覆盖器皿的各个部位,直至冲洗水无泡沫、无异味。然后,使用新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进行多次漂洗,进一步去除可能残留的杂质和离子。漂洗次数一般为3 - 5次。
干燥:将漂洗后的器皿倒置放在干净的毛巾或无尘布上自然晾干,也可使用干燥箱进行干燥。对于一些对干燥要求极高的器皿,如光谱分析用的比色皿,可在干燥箱中设置合适的温度(一般不超过60℃)进行干燥,避免高温对器皿造成影响。
清洗后检查
目视检查: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对清洗后的器皿进行目视检查,查看是否还有残留的污渍、水渍或异物。如果发现不合格的器皿,要重新进行清洗。
清洁验证:对于一些高精度实验,可能还需要进行清洁验证。例如,使用特定的检测方法(如原子吸收光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检测器皿内残留的杂质含量,确保其符合实验要求。
自动清洗设备清洗程序(以高精度实验室洗瓶机为例)
准备工作
设备检查:检查洗瓶机的电源、水源、排水系统等是否正常,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
清洗剂添加:按照设备要求,将适量的专用高精度清洗剂添加到洗瓶机的清洗剂添加口。不同型号的洗瓶机对清洗剂的添加量有不同要求,要严格按照说明操作。
器皿装载:根据洗瓶机的使用说明,将分类好的高精度实验器皿合理装载到洗瓶机的篮架中。注意器皿的摆放要稳定,避免在清洗过程中发生碰撞或倾倒。例如,将进样瓶整齐地放置在进样瓶清洗模块中。
具体清洗步骤
预洗阶段:洗瓶机启动后,首先进行预洗,使用流动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对器皿进行初步冲洗,去除表面的大颗粒杂质。预洗时间一般为5 - 10分钟。
主洗阶段:预洗完成后,进入主洗阶段。洗瓶机将含有专用高精度清洗剂的溶液循环喷淋到器皿上,对器皿进行深度清洗。主洗时间和温度根据设备设定的程序和器皿的污染程度而定,一般为20 - 30分钟,温度在40 - 60℃之间。
漂洗阶段:主洗结束后,进行漂洗。洗瓶机使用新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对器皿进行多次漂洗,去除残留的清洗剂。漂洗次数一般为2 - 3次,每次漂洗时间为5 - 10分钟。
烘干阶段:漂洗完成后,洗瓶机自动进入烘干阶段。烘干时间和温度根据设备设定进行,一般为30 - 60分钟,温度不超过80℃,确保器皿完全干燥。
清洗后处理
设备清理:清洗程序完成后,及时清理洗瓶机内部的残留物和清洗剂,保持设备的清洁。
器皿检查:打开洗瓶机门,取出器皿,按照手工清洗后的检查方法对器皿进行目视检查和清洁验证,确保器皿符合高精度实验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