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清洗时,如何避免仪器内壁挂珠?
发布时间:2025-09-19
点击数:287
在化学清洗时避免仪器内壁挂珠,可从清洗前处理、控制清洗液性质、优化冲洗操作、做好干燥准备几方面入手,以下是详细介绍:
清洗前处理
-
彻底去除大块污染物:在开始化学清洗前,要先将玻璃仪器内的大块固体污染物、明显的油污等去除。例如,对于有固体试剂结块的烧杯,可以用小铲子或镊子小心地将结块物质取出,避免这些大块污染物在后续清洗过程中阻碍清洗液与仪器内壁的充分接触,导致清洗不均匀而出现挂珠现象。
-
预冲洗:用自来水对玻璃仪器进行初步冲洗,将仪器内外的灰尘、部分易溶解的杂质冲掉。预冲洗可以使仪器表面更加干净,为后续化学清洗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基础,减少因表面杂质影响清洗液分布而导致的挂珠。
控制清洗液性质
-
选择合适的清洗液:根据玻璃仪器上污染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化学清洗液。例如,对于沾有油脂的仪器,应选择碱性清洗液,如热的碳酸钠溶液,因为碱性环境能促进油脂的水解,使其更容易被清洗掉;对于沾有金属氧化物的仪器,可选用酸性清洗液,如稀盐酸或稀硝酸,它们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合适的清洗液能更有效地去除污染物,减少因污染物残留导致清洗后挂珠的可能性。
-
控制清洗液浓度:清洗液的浓度要适中。如果浓度过低,可能无法彻底去除污染物,导致清洗不干净而挂珠;如果浓度过高,一方面可能会对玻璃仪器造成腐蚀,另一方面在冲洗时可能需要更多的水来稀释残留的清洗液,增加了挂珠的风险。例如,用稀盐酸清洗金属氧化物时,浓度一般控制在 5% - 10% 为宜。
-
调节清洗液温度:适当提高清洗液的温度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提高清洗效果。但温度不能过高,以免清洗液挥发过快,在仪器内壁形成残留,导致挂珠。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化学清洗,温度控制在 40℃ - 60℃ 比较合适。例如,用热的纯碱溶液清洗油脂时,将溶液加热到 50℃ 左右,能更好地去除油脂。
优化冲洗操作
-
充分冲洗:化学清洗反应结束后,要用大量的水进行充分冲洗。冲洗时,要让水流均匀地覆盖仪器内壁,可以采用旋转、摇晃仪器的方式,使水流能够到达仪器的各个角落。例如,冲洗试管时,可以将试管倾斜,让水流顺着试管内壁流下,同时转动试管,确保内壁都能被冲洗到。一般冲洗次数不少于 5 - 8 次,直到仪器内壁没有明显的清洗液残留痕迹。
-
选择合适的冲洗液:先用自来水冲洗掉大部分的清洗液和污染物,然后再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进行最终冲洗。因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的杂质含量极低,不会在仪器内壁留下新的杂质而导致挂珠。最终冲洗时,冲洗 2 - 3 次即可,确保仪器内壁光滑、无水珠挂留。
-
控制冲洗水流速度:冲洗水流速度不宜过快或过慢。水流速度过快,可能会导致清洗液和污染物没有被充分冲走,在仪器内壁形成残留;水流速度过慢,则冲洗效率低下,且可能无法形成足够的水流冲力来带走残留物。一般来说,保持适中、稳定的水流速度进行冲洗效果较好。
做好干燥准备
-
及时倒置干燥:冲洗完毕后,要及时将玻璃仪器倒置在干净的仪器架上或专用的干燥设备中。倒置可以使仪器内残留的水分自然流出,避免水分在仪器内壁积聚而形成水珠。例如,将清洗干净的烧杯倒置在烧杯架上,让水分顺着杯壁流下。
-
使用干燥剂辅助:对于一些对干燥程度要求较高的玻璃仪器,可以在仪器内放入适量的干燥剂,如无水氯化钙、硅胶等。干燥剂能吸收仪器内残留的水分,加快干燥速度,减少挂珠的可能性。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干燥剂,避免干燥剂与仪器发生化学反应或对后续实验产生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