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培养皿的污染防控需贯穿清洗、干燥、储存、使用全流程,以下是具体措施及操作规范:
一、清洗阶段防控
1. 清洗剂选择
要求:使用中性或弱碱性清洗剂(pH 7-9),避免强酸(如盐酸)或强碱(如氢氧化钠)腐蚀材质。
示例:
玻璃培养皿:可用1%洗涤灵溶液浸泡10分钟,后用纯水冲洗3次。
塑料培养皿:需用专用塑料清洗剂(如Tergazyme),避免残留。
禁忌:禁止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直接浸泡(可能释放有毒气体)。
2. 清洗工具
要求:使用软毛刷或海绵(避免钢丝球划伤表面)。
操作:
玻璃培养皿:用软毛刷沿内壁旋转刷洗,重点清洗边缘和螺纹处。
塑料培养皿:用海绵轻擦,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变形。
验证:清洗后最后一次冲洗水需通过0.22μm滤膜过滤,滤膜无可见颗粒物即为合格。
二、干燥阶段防控
1. 干燥环境
要求:在百级无菌操作台内干燥(风速0.3-0.5m/s),环境温度20-25℃,相对湿度≤40%。
操作:
倒扣干燥:培养皿倒扣时皿盖与皿底保留1mm缝隙(防止完全密闭形成气溶胶)。
覆盖保护:可用无菌纱布轻盖皿口(防止灰尘落入)。
禁忌:禁止在普通实验台直接暴露干燥(微生物沉降率增加300%)。
2. 干燥方式
自然干燥:
时间限制:玻璃培养皿≤2小时,塑料培养皿≤1小时。
验证:干燥后用红外测温仪确认温度与环境一致(温差≤2℃),防止冷凝水假性残留。
气流辅助干燥:
气流过滤:使用0.22μm滤膜过滤的压缩空气或氮气。
吹扫角度:气流沿皿壁呈45°角吹入(避免直吹皿底)。
禁忌:禁止用未过滤的普通鼓风机吹扫(微生物含量超标100倍)。
三、储存阶段防控
1. 包装要求
要求:干燥后需立即密封包装,防止空气中微生物污染。
操作:
玻璃培养皿:可用无菌自封袋或铝箔纸包裹。
塑料培养皿:需用无菌塑料盒储存,盒内放置干燥剂(如变色硅胶)。
验证:包装后取样培养24小时,无菌落生长即为合格。
2. 储存条件
要求:储存在干燥、避光、无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参数:
温度:15-25℃。
相对湿度:≤40%。
光照:≤500lux(避免紫外线直射)。
禁忌:禁止储存在潮湿环境(相对湿度60%)中(微生物生长速度加快5倍)。
四、使用阶段防控
1. 无菌操作
要求:所有操作需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操作人员需穿戴无菌手套、口罩和实验服。
操作:
开盖角度:打开皿盖时,皿盖与皿底呈45°角(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直接沉降)。
操作时间:从开盖到关盖时间≤30秒(减少暴露时间)。
禁忌:禁止用手直接接触培养皿内壁(可能引入皮肤微生物)。
2. 污染监测
要求:定期对培养皿进行污染监测,确保无菌状态。
方法:
空白对照:取未使用的培养皿,加入无菌培养基,培养24-48小时,观察是否长菌。
环境监测:在无菌操作台内放置沉降皿(如TSA培养基),暴露30分钟后培养,计算菌落数(≤1CFU/皿为合格)。
处理:若发现污染,需立即停止使用该批次培养皿,并追溯污染源。
五、特殊场景防控
1. 荧光定量培养皿
风险点:荧光物质易吸附微生物,紫外照射可能产生臭氧污染。
防控措施:
避光干燥:需在暗室或用铝箔包裹后干燥。
臭氧去除:干燥后用活性炭过滤器通风30分钟(臭氧浓度≤0.1ppm)。
禁忌:禁止用含汞紫外灯照射(可能破坏荧光物质)。
2. 低温保存培养皿
风险点:解冻过程可能产生冷凝水,滋生微生物。
防控措施:
梯度解冻:从-80℃取出后,需先置于-20℃ 2小时,再移至4℃ 4小时,最后室温干燥。
冷凝处理:干燥时需在皿底放置吸水纸(吸收解冻产生的水分)。
禁忌:禁止直接高温烘干(可能导致保护剂结晶)。